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评论》2020年第1期目录

艺术评论杂志社 艺术评论杂志 2023-03-23

2020年第1期  总第194期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目录

专稿

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围/彭吉象 

【内容提要】比较艺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应运而生。这既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也是艺术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既是时代的呼唤与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艺术学自身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然而,比较艺术学迄今为止却一直未能引起艺术学界主流的关注,我国比较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因此,本文特从比较艺术学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探讨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围。

【关键词】比较艺术学;学科定位;研究范围


批评研究

艺术批评的界定/彭 锋

【内容提要】本文尝试在艺术学理论学科背景中来界定艺术批评,将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区分开来。艺术批评与艺术史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要求当代性。对当代性的追求,让艺术批评在判断上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居间性,居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特性让艺术批评本身也具备作品的意味。

【关键词】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史;当代性;居间性


经验与原则的张力——格林伯格现代主义辩护中的身份与形象/刘家辰


【内容提要】格林伯格的方法论基础是经验主义还是还原论?这个问题在学界存有争论。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这个争论本身都已经暗示出在格林伯格的批评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要素,即经验与原则。本文以格林伯格作为批评家的实际身份与作为教条主义者的理论形象为切入点,梳理经验与原则在格林伯格的批评文本和理论文本中的具体体现,从而挖掘并揭示出二者在格林伯格现代主义辩护中的张力。

【关键词】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经验;原则;批评家;教条主义者

“尖”在戏曲批评中的义域变迁/傅 涓 

【内容提要】戏曲批评中的“尖”已不再被视为标新立异、逐险弄巧的代名词,它不仅可指称声辞的新巧浅俗或绮丽夺目,亦可指称剧作结构的虚实相生、散活灵动,更可指称曲情的引人入胜,是戏曲呈示自身特质和魅力的重要范畴。“尖”之义域在戏曲批评中实现了由消极到积极的转换,冲破了传统文艺批评“温柔敦厚”“蕴藉包含”之审美准则,与明清时期的任性畅情、革故鼎新的思想潮流相适应。尖新之曲作常常具有强有力的突破性、生机勃然的充沛性以及别开生面的新奇性,因而忌墨守成规、拘谨板滞,蕴含着跳脱规范、别开生面之渴盼,在诗文批评中也得到了积极的回响。

【关键词】尖;范畴;戏曲批评;逐险弄巧;任性畅情



关注|敦煌乐舞研究方法与研究理念的拓展

策划:孙茂利

【编者按】敦煌石窟中的乐舞图像和文献为中国古代乐舞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而翔实的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再现了古代乐舞的组合形式,乐器的形象、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编制等信息,同时也因为这些材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经济情况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音乐制度、音乐机构和音乐传播等情况。鉴于此,敦煌乐舞研究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学界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研究成果。如何在已有材料和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拓展?如何在研究方法、学术理念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本期特邀敦煌乐舞研究领域中的中青年学者进行研讨。

解读敦煌乐舞——敦煌乐舞研究方法之讨论/ 朱晓峰 

【内容提要】敦煌乐舞通常包括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和敦煌文献对乐舞的记载两大部分,这些图像与文字在中国乐舞史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和重要价值。首先,敦煌壁画乐舞图像具有丰富的种类和数量;其次,敦煌壁画乐舞图像反映了大量中古时期乐舞史的片段;另外,敦煌壁画乐舞图像能够与敦煌文献做到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内的互证,这些都是其他乐舞图像不具备的。当然,从性质上讲,敦煌壁画乐舞图像作为佛教壁画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佛教和艺术的因素,而敦煌文献中的乐舞记载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紧密相关。因此,如何将这些因素剥离,把图像与文字统一纳入到中国乐舞史研究中,不仅是敦煌壁画乐舞研究的难点,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时刻把握的重点。

【关  键 词】敦煌;乐舞;图像;文献

▼敦煌文献▼

胡旋:从粟特乐舞到宫廷燕乐/刘晓伟

 【内容提要】“胡旋舞”通过四种形式出现在今人的视野中:一是唐代诗歌;二是古代文献;三是近20年来出土的粟特人墓葬中的乐舞图像;四是敦煌乐舞图像。上述材料所见“胡旋舞”的传播与盛行,究其原因,基础是粟特人商业与贸易所带来的畅通的传播途径,而进献“胡旋女”的政治交往手段成为“胡旋舞”从民间上升到国家层面,合礼进入中原礼乐体系,并成为燕乐的核心成分的关键。敦煌唐代壁画中乐舞图像则是唐代燕乐的集中反映。

【关  键 词】胡旋;粟特;燕乐

▼乐俑与石棺床▼


从敦煌壁画中的弯琴形象看凤首箜篌的传播 /温 和 

【内容提要】一种兼具琵琶与箜篌乐器特征的梨形、弯颈抱弹乐器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敦煌壁画中有相似的呈现。以榆林窟25窟壁画中的形象为例,这种兼具不同乐器特征的乐器从音乐角度上看显然并非现实存在的乐器实物,而是一种具有佛教音声理想的独特创造。追溯宗教世界中这件乐器的象征及意义,可以知道这件乐器的“真相”本是流行于古印度的一种弓形竖琴。尽管这种竖琴在唐代的文献中以“凤首箜篌”的名称得以具载,但是在河西走廊以及中原洞窟壁画中几乎找不到它的真实样貌。本文从凤首箜篌在敦煌壁画中的表现创造出发,提出它的传播止步于河西走廊的历史判断。

【关  键 词】凤首箜篌;琉璃琴;骠国乐;弯琴;桑柯

▼张大千临摹榆林窟(四川省博物院)▼


理论纵深

巫·时间·音乐文学:中国文学发生的一种解读/韩 伟 

【内容提要】中国文学属于“音乐文学”,其表层形态是时间性艺术,但深层基础则与巫文化密不可分。首先,巫文化中承载着早期时间观念,主体力量在“宙”与“太阳”两个显性意符中得以确立,四时流转、天道循环的时间意识亦是巫文化的遗存。其次,巫性时间观念从甲骨卜辞开始逐渐向艺术领域渗透,经诗、骚的淬炼形成普遍性艺术逻辑,并潜在地规约着中国音乐文学的风格、形式和技法。最后,巫术时间通过生命节奏的变体,最终以“时间性”的方式留续于文学内部,并在“音律”向“格律”的转型过程中发挥持续影响力。

【关  键 词】巫文化;时间;音乐文学;文学发生

论古代诗学中“言志说”与“缘情说”之间的逻辑张力及其调和途径/宋 烨 

【内容提要】中国诗歌“言志”与“缘情”的两大功能自《诗经》形成的时代就已发轫,并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诗学理论中最重要的两大命题。然而从逻辑上看,“言志说”与“缘情说”之间却一直以来存在着某种隐约的张力。一方面,我们的古典诗歌史上并非只流传下来抒怀表志的诗作,这使得“诗言志”这个命题无法涵盖那些言志范围之外的作品;另一方面,诗人的情感经常会表现出挣脱严肃志趣而趋向行乐的倾向,这就使它很难保持与“诗言志”精神的相协一致。事实上,两者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言志”之作对“缘情”之作的内容起着制约性的作用,“缘情”之作又反过来拓展着“言志”之作的固有范围。而最终能起到消解两个命题之间张力的作用,使其走向和谐统一的还是“思无邪”这个影响深远的古老观念。

【关  键 词】言志;缘情;情志合一;思无邪


舞台印象

“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上海芭蕾舞团芭蕾舞剧《茶花女》观后/于 平 

【内容提要】芭蕾舞剧《茶花女》进入上海芭蕾舞团的剧库,是上海芭蕾舞团为建团40周年所做的一个重要举措。用团长辛丽丽的话来说,“这是海派芭蕾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充分体现”。该剧由芭蕾舞剧《哈姆雷特》的英籍编导德里克·迪恩创编,全剧充满了激情、阴谋、背叛与爱,其故事背景具有强烈的戏剧感和层次性。舞剧按上、下两个半场分为两幕,两幕之间是由玛格丽特(即“茶花女”)的主观视角来展开的,从而使整部舞剧呈现为一部“心理现实主义芭蕾”。不仅如此,编导迪恩专注于独特创作技法的运用、叙事节奏的把握以及形式感的建构,既塑造了阿尔芒注重细节、乃至拘泥于细节的性格,又辅助了中国观众认知玛格丽特的善良、纯洁和心性的崇高。

【关  键 词】上海芭蕾舞团;芭蕾舞剧《茶花女》;海派芭蕾;心理现实主义;戏中戏;形式感

▼《茶花女》剧照  摄影:祖忠人▼


延续中的历史复现:传统舞蹈审美回归的现代性体验——写在《丝路花雨》首演40周年之际/仝 妍 

【内容提要】历史地看,现代性的出现是和“传统”相对应的,是告别传统的历史进程,即现代性是传统衰退而出现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因此,现代性如何从传统中脱胎而来,如何在传统中演变,如何继承传统,这显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1979年,献礼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舞剧《丝路花雨》及其引发的“敦煌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敦煌题材舞蹈作品的编创,不仅是当代舞蹈对历史的延续,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现代性语境中的复现。正是像《丝路花雨》《敦煌彩塑》《大梦敦煌》等的舞蹈(剧)作品,像高金荣、贺燕云、史敏这样执着的一代代敦煌舞人,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美学关怀,才使得“敦煌舞”这一“敦煌壁画式舞蹈艺术”逐步得到社会与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不仅丰富了当代中国古典舞蹈的专业与学科体系,更是以传统舞蹈审美回归的现代性体验呈现出延续中的历史复现,从而发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这也是我们今天持续、深入、广泛地研究与研讨敦煌乐舞艺术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之所在。

【关  键 词】现代性;传统;复现;敦煌舞蹈;审美回归

▼《丝路花雨》剧照  (甘肃省歌舞剧院供图)▼


传承

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背景下木雕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马知遥  常国毅 

【内容提要】随着“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政策的深入推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进程中,木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性的冲突与矛盾持续凸显。本文基于学界的研究基础,结合对木雕艺人的深入访谈,使木雕发展的困境更加具体化。同时,旨在打破长期以来“静态保护、地区划分、市场主导”的思维局限,解决木雕发展的困境,延续和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认为要立足于木雕传统文化的基础,注重延伸其当代意义,开展不同地域间木雕的文化对话与合作,同时充分发挥木雕艺人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木雕进行适应现代性的发展。

【关键词】木雕;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现代性;文化自信


资讯

传统遇当代 古乐展新颜——刘健“冀中乡韵的当代回响”音乐会与创作研讨会述评/齐 易

【内容提要】“冀中乡韵的当代回响”音乐会集中展示了青年作曲家刘健在雄安新区进行田野考察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她把民间乐师的原生态韵唱及演奏与西洋管弦乐队的音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既有浓郁的原生态民间音乐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民间音乐与专业创作音乐交流、碰撞,这种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从田野考察获取素材及音乐会曲目的创作、排练与演出的过程,研讨会上的讨论等几个方面对这场音乐会展开述评。

【关键词】冀中乡韵;音乐创作;传统;创新


《艺术评论》2020年第1期

封二 

舞剧《瑞鹤图》剧照

封三  

《艺术评论》征稿启事

封底

姚惠芬刺绣作品《三羊开泰》

延伸阅读

《艺术评论》2019年总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